小野專題講座 說一個好故事---金絲猿的家鄉

在小野近40年的創作生涯中,除了大眾熟知的小說和散文,也曾寫過《藍騎士與白武士》、《聖誕不快樂》等約20本童書。他認為,會說故事的人,多半是對現實生活不滿、容易悲傷的人,所以必須要從故事中尋找另外一個世界。雖然小野自己從未想過要成為作家,卻在冥冥中走上創作這條路,而這一切的原點,要回歸到他兒時所經歷的兩件令他印象深刻又心酸的故事。

在小野8歲那年,事業不順遂的爸爸在一次喝醉酒後拿著刀衝出門,又回家把刀扔在地上痛哭流涕,當時小野的媽媽為了安慰爸爸,便說起了故事。從那天起,媽媽每天晚上都會說故事給家人聽,她的故事從自創、包公案到聊齋,一個個說下去,說到孩子都長大、結婚生子了,還繼續把故事錄在錄音帶裡給孫子聽,直到小野自己也變成阿公,再次聽到媽媽說的故事,才第一次發覺媽媽的聲音竟是那麼溫柔。

另一個回憶,是關於小野的祖母。她30歲守寡,60歲時從福建來到台灣,探望早一步在台灣定居、結婚生子的兒子,原以為只是短暫停留,卻就此留了下來。她日日夜夜思念著故鄉,到70歲那年,也就是小野8歲時,祖母開始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,唯有小野能夠靠著編故事來跟祖母溝通,相互了解。到小野高中的時候,祖母過世了,那年她80歲,她的幻想世界在小野的編寫中變得圓滿。這段童年經歷讓小野學會說故事,到了高中,他開始投稿賺錢,並在20歲那年出版《蛹之生》,成為專業的作家。

小野在演講中數度提及家人,包括他那嚴格的爸爸、堅毅而愛說故事的媽媽、學業成績出色卻不快樂的妹妹、很有自我主見的一雙兒女,在在讓人感受到家庭對小野的深遠影響。小野說,雖然他的童年充滿艱辛,但他寫出來的童年故事卻都是非常快樂的。舉例來說,小野小的時候家裡窮,但爸爸常常親手幫孩子做玩具。有一次爸爸撿了一個破書包,縫補好送給小野的大姊,還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,信中充滿父親對女兒的愛和期盼。大姊把這件事寫成作文拿下高分,結果二姊和小野又各自把故事加油添醋一番,小野甚至因此被派去參加台北市作文比賽。巧合的是,多年之後在工作場合上與吳念真談及,才發現他們竟然參加了同一場比賽,雖然兩人都沒得獎,卻一樣成為了作家。

在小野的記憶中,爸爸媽媽很少提到故鄉的事,他只依稀記得祖母曾經提過家鄉有金絲猿,卻直到他讀了《金絲猿》這篇古文,才知道裡面說的「武平」就是爸爸媽媽的家鄉,也讓他找到祖母總喜歡做金絲猿香包送給孫子當端午節禮物的原因。又過了許多年,小野在一場活動上遇到一位20多歲的女孩子,她告訴小野她是來自武平的親戚,在那個瞬間,多年未曾想起的回憶全都湧上心頭,彷彿帶著他回到那個遙遠的有金絲猿的家鄉。

小野這兩個小時的演講中,分享了許多人生故事,而他8歲那年發生的故事,或許就是他創作的起點,讓他這一寫就是一輩子。小野覺得,雖然故事本身是虛構的,卻往往比真實還要真實。已經當上阿公的小野表示,每次翻閱童書時,總會感念起人生中最精彩、最眷戀的部分。談到未來,小野計畫蓋一間像諾亞方舟的工作室,讓孩子在裡面盡情地看書、遊玩,也心心念念要再多寫一些童書,說故事給孩子聽。

回應現場聽眾提問,小野坦言,創作中最痛苦焦慮的是快要完成,或文思枯竭的時候,但是最快樂的莫過於靈光乍現的那一刻,因此當寫作遇上瓶頸時,他常常自問:「你想要說什麼?」更進一步闡述,有時候截稿期限反而能刺激靈感和動力,因此他鼓勵有志投入兒童文學的創作者,藉由投稿、參加文學比賽等方式,維持創作的質量,磨練自己的文筆。小野最後告訴大家,人的一生若能和音樂、美術有關,是件幸福的事。這場精彩的演講,就在小野熱情的分享中劃下句點。


 
  信誼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Hsin-Yi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 信誼基金會